有所為,有所不為

演講 / 開詩婷  紀錄 / 黃郁婷

面對比較小的孩子,不需要用語言一再告知,直接進入「收拾」的工作

     
    「能放能收」的意志力需要靠老師和父母一起配合,每當孩子有不恰當的行為、語言及態度,我們必需停止他。面對比較小的孩子,不需要用語言一再告知,直接帶著他們去做另一件事,或是直接進入「收拾」的工作。假如孩子已經把一個東西破壞了,也不用再對孩子說:「你不可以這樣⋯⋯。」大人可以直接帶著孩子一起做收拾或修理的工作。


不問孩子不必要的「為什麼?」


      大班以上的孩子才逐漸對語言的指導有反應,但使用語言做引導時必需注意幾個重點。比方說在孩子有不恰當行為時,不問孩子不必要的「為什麼?」、如果每次孩子有不恰當語言、動作或態度,大人都問為什麼,孩子會自然的防衛、開始說很多理由,有時甚至講得大人不知所措,或者越聽越生氣。某些教育機構推廣「和孩子講道理」的概念,鼓勵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、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講道理,可是「好好講道理」不是幼兒需要的,「講道理」是青少年階段的需要。我們必需要把家庭中基礎的規範先完成,才有基礎和孩子講道理。什麼是基礎的規範?每個家庭要形成的家規當然會不一樣,但一切的基礎其實仍是「意志力」的掌握,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「有所為,有所不為」。



有些家規就是這樣,說不出具體的為什麼,但孩子做到的同時也鍛鍊了意志  


      我曾經聽過一個關於打電話的家規。這位朋友的父親告訴孩子,打電話時,如果對方沒有立即接應,一定要響十六聲才可以掛斷,這位父親說這是國民生活禮儀。為什麼?為什麼一定要響十六聲?十聲,十二聲不可以嗎?有些家規就是這樣,說不出具體的為什麼,它不需要太多解釋,但一經要求,孩子做到的同時也鍛鍊了意志。我們家從小也有一些說不出具體為什麼的家規,比方說在我們家不可以嘆氣,沒有為什麼,這個家就是不可以嘆氣。談到這兒,家長也可以想想自己家裡有什麼是「可為」與「不可為」的,同時也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家規在一個人「意志力」發展上的意義。當我們清楚的、有原則的把「有所為,有所不為」帶給孩子時,孩子也開始練習掌握自我控制力。


孩子的氣憤、不平、難過都可以接納,但是不可以就是不可以


       我記得幾年前一位優秀的單親爸爸,自己帶了兩個兒子,他常擔心活動力旺盛的老大會和其他的孩子打架,這位爸爸說:「我年輕時都是一天到晚和人家打架的那種野孩子,可是我現在很擔心,希望我兒子唸高中時千萬不要那個樣子。」我告訴這位父親:「你兒子現在就可以改變,不需要提心吊膽到那時候。」每當這孩子有衝突,父親清楚堅定的告訴他:「你不可以打人。」這孩子也許要說:「可是那誰先怎麼樣⋯⋯。」父親再說:「我知道你不舒服,但是你不可以打人。」父親照著老師教的,孩子的氣憤、不平、難過都可以接納,但是不可以打人就是不可以打人。


我知道你很難過,你有委屈,你很生氣,沒關係,但是你不可以 


       孩子在被教導「不可以」時,有時會帶著情緒,這個時候處理的原則是「不可以的還是不可以。」但我們接受孩子難過的情緒,大人可以重覆的說「我知道你很難過,但是我們必需⋯⋯。」,「你很難過,沒關係,你可以哭一下,哭一下會好一點。」對孩子來說,他或許覺得跟人打架也是有委屈的,我知道你很難過,你有委屈,你很生氣,沒關係,但是你不可以打人。孩子情緒的部分,我們都可以接受,但是我們告訴他不可以的部分必須非常確定。孩子們都需要學習認錯的過程,哭很自然,那是成長的代價。我們不必害怕孩子哭,他們哭我們可以給他安慰,但是不可以的就是不可以。


輕輕的把孩子牽到別的地方,永遠記得讓孩子有尊嚴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則,請不要當眾處理!如果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在大庭廣眾前發生,請記得我們要牽起孩子的手到只有孩子和我們的地方處理。我常常看到家長的兩種處理方式,一是當場讓孩子在大庭廣眾下難堪,二是忍到回家才處理。我們強調「立即處理」,不帶回家才處理。如果我們總是帶回家處理,某些孩子就產生錯誤心態、反正只要有其他的人在時,我爸、我媽都不會怎麼樣。於是,越是客人多越是脫序演出。所以一定要立即處理,大人可以輕輕的把孩子牽到別的地方處理,但永遠記得要讓孩子有尊嚴。


《文章轉載請註明:分享於石山書院》

【石山書院】
詩婷老師近期人智學讀書會-兒童研討,時間:4/21 11:00-12:00,報名請來電! 04-24376115
報名表單: https://goo.gl/forms/jZSwsyxcPlnLLSgL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